大家好,感谢收看“我读《红楼梦》”的第一集,这一集要跟大家介绍为《红楼梦》写序文的戚蓼生,戚蓼生的“蓼”是个多音字,很多人把它读作“liǎo”,因此我暂时也读“戚蓼liǎo生”,我认为应该读成“戚蓼lù生”,稍后会跟大家讨论。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它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它是我国公认的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它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作者自己说此书“大旨谈情”,其实谈的不只是爱情、亲情,作者写出的是“人情”,古今中外写“人情”的多了,《红楼梦》的作者却用一片痴心和生花妙笔,写出了非凡的艺术。
有很多朋友想读《红楼梦》,可是,当他们看到那么厚的一本又下不了决心去读,让朋友们与经典擦肩而过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所有初读者都要面对的一些阅读过程中的难题,除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小说中还有很多我们当代人理解不了的内容。《红楼梦》是古典小说,就是按程伟元排版印刷的时间算起来也有二百多年了,何况还有更早的手抄本。在两个多世纪里,我们中国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环境的改变也就导致了“语境”的改变!比如,一个小伙子穿越到二百多年前,到饭馆吃饭,一进门,店小二热情的迎上来,小伙子张嘴就问wifi密码,店小二肯定不明白他在说什么。生活环境变了,“语境”变了,古人理解不了很正常。
当然了,穿越只能出现在影视剧中,目前的科技水平还达不到,当代人回不了古代,古代人也来不了当代,但是,古代的书却流传到了当代。《红楼梦》中所用的一些口头语,现在换了一种说法,我们不容易理解。《红楼梦》中隐藏的一些礼教、规矩,现在讲究人人平等了,我们很难理解。《红楼梦》中写的一些物品,现在都不常见了,我们更理解不了。因此,我想为《红楼梦》的初读者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我爱《红楼梦》,虽然能力有限,可我仍愿意为《红楼梦》阅读的普及尽一份力量。
《红楼梦》一般来说可分为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大类。“程本”是程伟元、高鹗的印刷本,“脂本”是在不同时期抄写批注有“脂砚斋”署名的手抄本。早期手抄的“脂本”是后来排版印刷的“程本”的底稿。
我要跟大家分享的是《红楼梦》80回“脂本”,而且这个版本是以庚辰本为底本,参考“《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
戌影印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蒙古王府本”、“戚序本”等其他脂批而得到的综合版本。第一回的回目是《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正文前有戚蓼生写的序。
戚蓼生之名中的“蓼”是个多音字,可以读作liǎo,或者读作lù,很多人会把戚蓼生的“蓼”读成“liǎo”。读成“liǎo”时有如下解释:1、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花多为淡红色或白色,结瘦果。种类很多,常见的有水蓼、蓼蓝等。因为这种植物可以作为中药使用,其味辛辣,于是人们用蓼来比喻辛苦。2、春秋时期的国名,在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西南方。3、古县名,南北朝时期梁国的一个县,在今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一带。
戚蓼生是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城关人,他的籍贯跟河南的唐河县、固始县都没有关系,这样就排除了以籍贯起名的可能。如果把戚蓼生的“蓼”读成“liǎo”,根据引申义就有辛苦的意思,给孩子起名字都是希望孩子幸福快乐,一般来说,父母不会给孩子起这么不吉利的名儿。
如果戚蓼生的“蓼”读成“lù”,那就只有一个解释:形容植物长的高大茂盛。《诗经·小雅·蓼萧》的第一句就是:“蓼彼萧斯,零露湑xǔ兮。既见君子,我心写xiè兮。燕(通宴)笑语兮,是以有誉处兮。”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植物长得高大茂盛,叶子上露珠晶莹透亮。今天见到周天子,我的心情很舒畅。一边宴饮一边谈笑,大家喜气洋洋。”如果我们把“蓼”读成“lù”,不但有积极生长的含义,还借用了《诗经》典故。
另外,古人有“名”有“字”有“号”。“号”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内容关系不大,我们就不展开说了,这里只讨论“名”和“字”。
“名”是对一个人的特定的称呼,根据人“名”的意义,再取的别名叫“字”,因此“字”又称为“表字”。(《红楼梦》第三回里,林黛玉进贾府后,宝玉就问过黛玉的“表字”,黛玉回答说:“无字。”)在古代,婴儿出生后由父母或者别的长辈为婴儿取“名”,供长辈呼唤。男孩儿的话,长到20岁就算成年了,要举行成人礼,大家都知道“二十弱冠”,冠就是帽子,通俗一点说古代男子成人礼就是举行一个戴帽子的仪式,由族长或者其他德高望重的长辈为同族中的年轻男子戴帽子,称为冠礼。一般取“字”跟冠礼同时进行,冠礼之后这名男子就可以作为家族中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了,这也就标志着他可以走向社会了。那么,在社会上交往的其他人又不是他的长辈,也就不能像他的父母长辈那样喊他的“名”,却可以喊他的“字”。古人讲究尊卑有别,等级观念森严,平辈、长辈之间的叫法当然不能相同,而取“字”也恰恰是为了区别尊卑。另外,古人的“名”,常用于自称,而“字”主要就是方便别人对他的称呼,平辈或彼此地位相当的人,称呼别人的“字”,如果直接叫别人的“名”,则是对别人的一种不尊重。比如《三国》里,需要结盟,联吴抗魏,诸葛亮找周瑜谈判,就要称周瑜的字,为了表示尊重,不论年龄大小,喊一声“公瑾兄”。如果吴蜀交战,那就叫“周瑜小儿”了。
古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1、表字和名意义相近。比如: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名平,字原。广袤而平坦的地方就叫做“原”,我们就明白了名“平”字“原”,意义相近。还有一位爱国诗人,陆游,名游,字务观,“游”和“观”也属于这种情况。
2、表字和名意思相类,可以互为辅助。比如:宋代史学家郑樵,名樵,字渔仲。樵夫是砍柴的,渔民是捕鱼的,常为侣伴,互相辅助。
3、表字和名意思正相反,咱们还举宋代的例子。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朱熹,名熹,字元晦,又字仲晦。“熹”有明亮的意思,而“晦”则是用来表示昏暗。
4、表字与名出自一句话中,而且表字为名的意思作补充或修饰。比如:鼎鼎大名的曹操,名操,字孟德。表字跟名合在一起就是“德操”,道德操守是男子立于社会的根本。
5、表字是名意思的延伸。比如:抗金名将辛弃疾,名弃疾,字坦夫,后改为幼安。表字跟名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从小安康,没有病疾,人生道路平坦顺畅。
兜了一大圈,我们回头来看戚蓼lù生,他名蓼lù生,字念功。“念”有惦记、想念的意思。“功”有成绩、成就、功劳的意思。“念功”就是“想要人生有所成就、立下功劳”。“蓼lù生”,意思应该是“生的高大、长的繁茂”,因此,戚蓼生的“蓼”应读成“lù”。
戚蓼生,年生于浙江湖州府德清县。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年,他32岁时考中举人。我们都知道《儒林外史》里描写过“范进中举”,很经典,当范进听说自己中举后竟然疯了,可见考试当官的诱惑力有多么强大,也让我们知道了能考中举人有多么艰难!范进是54岁中举,他为考举人努力奋斗了大半辈子,而戚蓼生32岁就中了举人,看来戚蓼生确实有才!
果然,在乾隆三十四年,也就是年,戚蓼生39岁又中了进士。乾隆三十八年(年)戚蓼生任户部主事。乾隆三十九年(年)又出任四川乡试考官。乾隆四十二年(年)再出任河南乡试考官。乾隆四十二年之后才开始任地方官,以户部郎中的资格到云南任学政,到云南不久因丁父忧而离职。
说到这儿,出现了一个新鲜词“丁父忧”。根据儒家传统的孝道观念,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三年,这叫丁忧。戚蓼生离职的原因是丁父忧,意思就是他父亲去世了,他必须回乡守孝。
“丁忧”不是简单的回老家奔丧,而是要守孝三年,如果一个人正处在事业的上升期,或者刚当了大官儿,因为父母的去世放弃事业或权利,那就太可惜了,所以,一般的当代人对西汉时期就产生的“丁忧”很不理解,那么古人为什么对“丁忧”大为认同呢?
我们来看让古人认同的理由:孩子出生三年内都离不开父母,因为太小了,时时刻刻都需要父母的照料。所以孩子长大后,应对父母尽心尽力的回报。父母不在了,做子女的也要时时想念他们,要在坟前守孝三年。常言道---“百善孝为先”!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是最重最大的,如果一个人连父母的恩情都忘了,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让他爱别人、爱国家、爱大自然,可能吗?
“丁忧”被古人认可的社会基础就是“孝”!在《论语》中有这么一句---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意思就是:“虔诚的对待父母的去世,进而怀念祭奠久远的祖先,有了这样的社会风气,自然会培育出忠厚老实的百姓”。我以前作历史节目的时候讲过,汉武帝上台后,从董仲舒哪里接触到儒家学说,然后有了所谓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作用英明的最高统治者,汉武帝看到儒家思想里有维护封建伦理秩序的内容,更有神化皇帝强化王权的内容,他弘扬了一大部分对统治有利的儒家思想。
孝道教育,使人向善,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是构成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元素,不论谁当统治者,他都想自己所管理的人民是忠厚、善良、听话的。谁都不愿管理一批奸诈、阴险、邪恶的,根本就不好管,太操心了!当然了,历史上也有管理一批奸诈、阴险、邪恶的比较成功的案例。那些看似成功的案例,细想起来就有点儿可怕了,管理者得有多奸诈、多阴险、多邪恶才能玩儿得转啊!
所以,汉武帝之后,儒家思想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推崇,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思想。“丁忧”发展到清朝就变成了这个样子:守孝三年,期间停止一切的娱乐和应酬,而且不得举行婚嫁庆典,也不能住在家里与妻妾同房,而要在父母坟墓旁边搭个小棚子,要睡草席、枕砖块、喝粗茶、吃淡饭,不能饮酒,甚至不能洗澡、不能剃头、不能更衣。而且官方明确规定:“匿丧不报者,革职。”
以前总觉得不能洗澡、不能剃头、不能更衣这几条很荒唐,但是,现在想想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零到三岁的小孩,如果没有父母的照顾,根本就不能洗澡、不能剃头、不能更衣,随着孩子的生长,父母们迎来了死亡,孩子用三年不洗澡、不剃头、不更衣的极端方式来缅怀父母从小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这是何等的虔诚啊!
“丁忧”跟大家介绍清楚了,那么有没有例外呢?当然有!如果某位掌管要害部门或者肩负重要使命的高官正好遇到“丁忧”,此时他将面临着国事与家事的选择,有句俗话叫“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家礼要服从国事,尽忠大于守孝,孝子可以继续在朝廷工作,为皇帝服务,这种情况称为“夺情”。
历史最有名的“夺情”发生明朝的张居正身上。万历五年,张居正19年未见面的老父亲去世了,这时候张居正掌握内阁大权不久,他主导的各项改革刚刚开始,当然不愿意此时回乡三年。明神宗朱翊钧在位的前十年,由于年幼,他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李太后又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给内阁首辅张居正处理。小皇帝母子对张居正依赖得不得了,两边一拍即合,“夺情”!但是明代的言官很厉害,舆论力量非常强大,言官们纷纷上书谴责内阁首辅的不孝行为,结果万历母子生气了,用了廷仗,就是开会的时候痛打反对大臣的屁股,有人甚至被打成残疾。
戚蓼生官小位卑,回乡守孝,三年期满,戚蓼生重新为国效力,这种情况称为“起复”!“起复”在明、清两代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出来做官,后来也指官吏革职后重新被起用。戚蓼生和《红楼梦》里的贾雨村都经历了读书---科举---当官---离职---起复......这一过程。戚蓼生的“离职”是因为守孝,《红楼梦》里贾雨村的“离职”是因为他恃才傲物、目无领导被免职。而戚蓼生的“起复”是因为朝廷的规定、国家的政策,贾雨村的“起复”是因为依附权贵后的人事运作。
戚蓼生“起复”两年之后升任江西南康知府,明朝中期以后一直到清朝,知府都是从四品的官职,但是由于知府是州府的最高长官,所以知府品级不是太高却手握实权,地位相当于现在地级市的市委书记兼任市长而且还有司法管理权。《红楼梦》里有一回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叫“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讲的是“起复”后的贾雨村忘恩负义、徇私枉法,当时的贾雨村也是主政一方的最高长官。
可惜戚蓼生并没当上知府,就被改任为“福建盐法道”。“盐法道”是负责食用盐管制和检验的官员。我国从春秋、战国一直到明、清,许多朝代,都对铁、酒、茶、醋等产品实行过专卖,人人都要吃的食盐更不例外。实行专卖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垄断商品提高价格,赚取巨额财政收入,进一步来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红楼梦》里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担任过“巡盐御史”,也是和戚蓼生类似的盐政官员。乾隆五十六年(年)戚蓼生升为福建按察使,按察使是正三品的中高级官员,主管一省的司法,相当于现在的省政法委书记。到了第二年的冬天,戚蓼生因病死于任上。
因为戚蓼生序文里没有注明年月日,他究竟何时得到《红楼梦》这部书,以及什么时间为《红楼梦》写了序,现在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只能推测。大致从乾隆三十四年(年)到乾隆四十二年(年),戚蓼生在京城工作、生活,期间他最有可能得到《红楼梦》的手抄本。这一集我们就说到这里。
(感谢大家对行侠梦的支持,欢迎喜欢《我读红楼梦》系列视频的朋友能给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