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疆日报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余梦凡
每年5月,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就开始前往深山老林中采集树芯样本,再将样本带回新疆树木年轮生态重点实验室,探究潜藏在树木年轮里的新疆气候密码。
树不会说话,却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一年又一年的生长过程,这种记录方式就是树木年轮。从采集样芯到分析研究,就是研究人员与树木年轮“对话”的过程。
选择树龄在年以上的树木,用生长锥钻取后抽取出树木样芯;把树芯带回实验室,固定在木板上进行打磨处理,以便树木年轮清晰地呈现出来;人工在显微镜下数树轮个数进行初步定年;测量树轮的宽度,并甄别缺轮或伪轮的情况,交叉定年,校对人工初步定年的数据,制作年表;通过树木年轮分析,破译周围区域气候和环境变化,与观测期气候资料进行对比,重建过去气候变化。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尚华明介绍,年轮的宽窄取决于温度、降水、土壤、光照等多种自然因素,由于树木是依赖当地的环境而生长,反过来就可以从一棵树木的生长了解这些自然因素的变化情况。从采样到分析出结果,需要一年左右时间。
年树龄的昆仑圆柏,年树龄的雪岭云杉,余年树龄的西伯利亚落叶松,年树龄的胡杨,这些采集回来的新疆不同树种最大树龄样本,是研究人员脑力和体力的结合。尚华明所在的这支硕士以上%、博士占30%的研究团队常年在高海拔区域采样,从采样到分析出结果需要一年左右时间。
按照国际年轮采样标准,一棵树上至少要取两个样芯,一个采样点要采集20至25棵树,是实实在在的体力劳动。实验室成员、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秦莉回忆,年她第一次采集树芯样本时,因为臂力不足,连采样工具都从树里拔不出来。在没有村村通公路的当时,为了前往采样点往往需要徒步几个小时。
从春到秋,都是新疆的旅游旺季。雪岭云杉,河流冰川,潺潺流水,令人心驰神往,而在野外采样的研究人员却无心欣赏风景。树轮野外采样工作通常在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地区开展,与20年前相比,如今研究人员采样都配备了卫星电话等野外通信设备,个人野外装备也一应俱全,但在采样过程中遇到危险仍是常有的事。
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喻树龙清楚地记得,年,他和同事前往阿勒泰地区青河县采集西伯利亚落叶松树木样芯,突遇一场大雨。狭窄的道路湿滑泥泞,一行人乘坐的汽车不断打滑,如船一般左右摇摆,随时都有落入河中的危险。就在他们刚下山没多久,途经的道路就被洪水冲断。
这只是研究团队长年在野外采样的日常,惊险并不能阻止他们前进的脚步。近年来,新增了余个采样点。仅去年一年,新增采样点个,预计今年新增个左右。年,实验室通过了中国气象局的论证评估,成为中国气象局树木年轮理化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年,被批准为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新疆树木年轮生态重点实验室。这支研究团队成为国内树轮气候变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力量。
又是一年5月,研究团队成员们又背起了行囊,走进大山。接下来,他们还将深入开展树木年轮气候水文和树木年轮资料应用研究,构建中亚区域树木年轮样点网,建立中亚及西北干旱区百年至千年标准化气候水文序列。